小儿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患儿多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等并发症。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或蛔虫片段可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驱虫,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蛔虫病的发生。
1.症状:
食欲不振:小儿蛔虫病患者常出现食欲不佳、挑食、拒食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蛔虫在肠道内寄生,影响了小儿的消化功能。
恶心、呕吐: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这与蛔虫的刺激和肠道不适有关。
间歇性脐周疼痛:这是小儿蛔虫病的典型症状之一,疼痛通常呈间歇性,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疼痛发作时,患儿可能会哭闹不安、翻滚、面色苍白,但一般情况下,疼痛可自行缓解。
营养不良:由于蛔虫的寄生和营养吸收障碍,患儿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症状,影响生长发育。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磨牙、睡眠不安、易惊醒、易激动等症状。
2.诊断: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饮食、卫生习惯等,以了解是否有蛔虫感染的可能。
粪便检查:通过对患儿粪便进行检查,如发现蛔虫卵或蛔虫片段,即可确诊为蛔虫病。
其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3.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小儿蛔虫病主要采用药物驱虫的方法。常用的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注意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勤剪指甲等,可有效预防蛔虫病的发生。
饮食卫生:教育患儿不吃生的蔬菜、瓜果,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以避免蛔虫卵的感染。
定期驱虫:对于经常出现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的患儿,或生活在蛔虫病高发地区的患儿,可定期进行驱虫治疗。
4.预防: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生吃的蔬菜、瓜果要洗净。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应煮熟煮透,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水。
定期检查: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蛔虫病。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外卫生,定期打扫,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减少蛔虫的传播机会。
总之,小儿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预防蛔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