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高压都低一般是指低血压,即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低血压是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晕厥、四肢发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慢性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一般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以下是关于低血压的一些原因:
1.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昏厥等。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病、慢性营养不良和血容量不足等。
3.药物性低血压: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镇静药、血管扩张药等。
4.疾病相关性低血压:某些疾病可能导致低血压,如心脏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心脏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营养不良、贫血、透析、血容量不足等。
5.其他原因:如内分泌疾病(如Addison病、嗜铬细胞瘤)、急性失血、中暑、中毒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饮食: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避免过度节食和减肥。
2.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4.定期测量血压: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总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