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自然流产三次及三次以上者。近年国际上常用复发性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改为2次及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大多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发育异常、宫腔粘连、子宫肌瘤、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等。以下是一些关于习惯性流产的内容:
1.病因:
遗传因素:如果近亲结婚,夫妻双方或一方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血缘关系越近,下一代染色体异常越易表现为显性,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多不能存活而导致流产。
母体因素:
黄体功能不全:卵巢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内分泌功能不足,以致孕激素分泌不足,使子宫内膜分泌转化不足,出现受精卵不易着床或早期流产。
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胎儿会因为发育不良而导致流产。
子宫畸形:子宫畸形是否影响生育,需视畸形的种类和程度而定。这种病人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但也有一些患者会有月经不调、痛经、性交痛、习惯性流产、难产、胎位不正及产后出血等症状。
宫腔粘连:多次人工流产、刮宫等手术会损伤子宫颈和子宫内膜,进而引起宫颈粘连阻塞或宫腔粘连缩小,这样精子就无法通过子宫颈管进入宫腔,或使受精卵不能着床和发育。
男方因素:
精子异常:精子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受精卵着床和发育的重要因素。如果精子畸形、活力低或数量少,可能会导致受精卵着床失败或发育异常,从而引起流产。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孕妇体内可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胚胎,导致流产。
同种免疫:丈夫的精子、精浆作为抗原,在妻子体内产生抗体,使妻子对胎儿产生排斥反应,导致流产。
2.临床表现:
习惯性流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自然流产,一般多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常伴有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部疼痛。早期仅可表现为阴道少许出血,或有轻微下腹隐疼,出血时间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血量较少。一旦阴道流血增多,腹痛加重,检查宫颈口已有扩张,甚至可见胎囊堵塞颈口时,流产已不可避免。如妊娠物全部排出,称为完全流产;仅部分妊娠物排出,尚有部分残留在子宫腔内时,称为不全流产,需立即清宫处理。
3.检查:
一般性检查:包括测量基础体温、血雌、孕激素、甲状腺功能等,以了解卵巢功能和生殖内分泌基础状态。
特殊检查:包括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女方生殖器检查、宫腔镜检查、免疫相关因素检查等,以排除染色体、子宫、免疫等因素导致的流产。
4.治疗:
一般治疗:习惯性流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卧床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对因治疗: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补充孕激素,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补充甲状腺素等。
免疫治疗: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子宫畸形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习惯性流产患者在下次妊娠前应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夫妇双方染色体、女方生殖系统、内分泌功能、免疫因素等,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高妊娠成功率。
5.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感染。
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毒物等,避免吸烟、饮酒。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维持内分泌的稳定。
习惯性流产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提高受孕成功率和生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