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与心肌缺血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定义与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
1、定义与病因
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心脏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的疾病。它通常由于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结构性疾病,以及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心脏功能性疾病引起。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常见病因,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坏死和纤维化。
2、症状表现
心衰的典型症状是气短、乏力、水肿等,这些症状常在运动或活动时加重,并会逐渐恶化。患者还可能出现无明显超负荷感但较易发生喘息、咳嗽、浅眠、睡眠不易持续等情况。
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是胸痛和胸闷,这是由于心肌缺氧而产生的。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出汗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咽喉痛及烧灼感、紧缩感,以及牙痛等症状。
3、治疗方法
心衰的治疗着重于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器械治疗、心肌重构等。若情况较严重,则可能需要考虑心脏移植。
针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片、硝酸甘油片等)、介入性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