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是通过从患者体内取出小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的一种方法,步骤包括确定活检部位、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进行活检操作、处理活检样本、病理分析等。
1.确定活检部位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精准定位需要进行活检的部位。这需要专业的医学判断和经验,以确保能够获取到最具代表性的病变组织样本。
2.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
活检方式有多种,如穿刺活检、内镜下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穿刺活检使用细针或特殊器械穿刺进入病变部位抽取组织;内镜下活检则是通过内镜进入体内,如胃镜、肠镜等,直接从病变表面钳取组织;手术切除活检通常用于较大的病变或其他方式难以获取满意样本的情况。不同的方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进行活检操作
在确定好活检部位和方式后,医生会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活检。这一过程中,会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和不适,但患者可能仍会感觉到一定程度的疼痛或不适。
4.处理活检样本
取出的组织样本会被立即妥善处理,通常会放入固定液中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便于后续的病理检查。
5.病理分析
专业的病理医生会对活检样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如是否为肿瘤、炎症、感染等,以及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等重要信息。这是活检的关键环节,病理诊断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