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是多种原因导致肝脏出现炎症损伤,同时伴有皮肤及黏膜黄染,患者可通过病因治疗、保肝治疗、利胆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黄疸型肝炎是什么
黄疸型肝炎是一种基于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否升高来定义的肝炎。当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伴有皮肤黏膜黄染,且血清胆红素超过17.1μmol/L时,即可称为黄疸型肝炎。它并非一种病因诊断,而是一种临床症状的诊断。黄疸型肝炎的体征包括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以及尿色加深等症状。急性黄疸型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二.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黄疸性肝炎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酒精性肝炎患者应完全戒酒,并可能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2.保肝治疗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保肝药物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如谷胱甘肽、护肝片、甘草酸二铵等,这些药物有助于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
3.利胆治疗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利胆药物进行治疗,如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消炎利胆片等,以促进胆汁排泄,减轻黄疸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