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即磁共振血管成像,核磁共振一般指磁共振成像,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检查侧重点、诊断疾病、检查方法、检查时间等。
1.成像原理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利用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产生的磁共振信号来成像,主要依赖流空效应的原理来显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磁共振成像则通过射频脉冲激发原子核并接收其释放的信号,进而重建为图像。
2.检查侧重点
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侧重于血管系统的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结构、血流状态等。磁共振成像检查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检查脑部、脊髓、关节、肌肉等多个部位。
3.诊断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一般用于诊断血管狭窄、堵塞、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而磁共振成像对脑炎、脑梗死、关节炎、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4.检查方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有多种检查方法,如时间飞跃法、相位对比法和对比增强法等,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需要观察的血管类型和检查目的。磁共振成像是通过一系列扫描层面的设置和射频脉冲的施加,来获取多个层面的图像数据。
5.检查时间
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关注血管系统,通常检查时间相对较短。磁共振成像根据检查部位和扫描序列的不同,需要获取多个层面的图像数据,因此检查时间可能较长。
由于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基于磁场原理,金属物品可能干扰成像效果,甚至对身体造成危险。因此,在检查前必须去除所有金属物品,包括腰带、首饰、手表、手机等。此外,如果体内有金属置入物,如心脏起搏器、动脉瘤夹等,应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可以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