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之所以容易感到困,主要和暑湿困阻、阳气外浮、气血耗损、脾胃功能减弱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具体如下:
1.暑湿困阻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湿邪与暑邪交织,容易侵袭人体。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性,易阻滞气机,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精神不振、困倦乏力的症状。
2.阳气外浮
三伏天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易浮于体表,以应对外界的高温环境。然而,这也使得内脏相对空虚,特别是心阳和脾阳可能不足,导致精神萎靡、嗜睡。
3.气血耗损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血的耗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耗损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和生理功能。
4.脾胃功能减弱
三伏天湿邪重,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减弱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输布,从而加重困倦感。
5.情志因素
由于天气炎热,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情志不畅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导致精神不振、困倦嗜睡。
一般可以适量喝菊花茶、薄荷茶等茶饮,有助于清热解毒,提神醒脑。三伏天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顺应夏季阳长阴消的自然规律。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从而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