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症状为耳溢液、听力下降、耳鸣、眩晕,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手术治疗。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中耳炎后3~4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中耳炎。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3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以下是关于慢性中耳炎症状与治疗的介绍:
1.症状:
耳溢液:是本病的常见症状。可为黏液、黏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听力下降:常因耳内长期或间歇性流脓而导致听力下降。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
眩晕:多因中耳乳突炎并发迷路炎所致。
2.治疗: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用2%石炭酸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可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再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全身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给予磺胺类药或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中耳乳突炎并发胆脂瘤者,应尽早施行乳突手术,彻底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慢性中耳炎患者,若因听力下降影响语言学习,应及时佩戴助听器,以保障其语言发育。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耳内进水,不要自行挖耳,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总之,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耳部卫生,避免感染,以预防慢性中耳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