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主要症状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肾脏病变等,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以下是关于痛风的一些常见症状: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部分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该部位。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3.慢性痛风石病变: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时可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于耳郭的皮下痛风石,常与耳部软骨发生粘连,破溃后可形成瘘管,排出白色豆腐渣样的物质,经久不愈。关节附近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畸形。
4.肾脏病变:尿酸盐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盐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和慢性尿酸性肾病。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与病程和治疗有密切关系。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蛋白尿逐渐转变为持续性,肾脏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晚期可发生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水肿、血压升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少数患者可发展为尿酸性肾石病,常表现为腰痛、血尿、恶心、呕吐等。
5.其他:少数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温馨提示: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果出现痛风发作,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