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包括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和咽鼓管吹张,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耳部清洁,儿童患者需及时就医。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黏液。中耳积液的抽吸、鼓膜切开置管术、咽鼓管吹张等方法均可达到排出中耳积液的目的。
1.鼓膜穿刺抽液:
适用人群:本法一般用于中耳积液稀薄者。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患耳朝上。一般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取外耳道消毒,用鼓膜穿刺针从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也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
注意事项:有中耳急性感染者,禁忌鼓膜穿刺。
2.鼓膜切开术:
适用人群:适用于中耳积液黏稠者。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患耳朝上。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一切口,吸尽积液。术后可不予填塞。
注意事项:术后1周内勿沾水,保持耳部干燥。
3.鼓膜置管术:
适用人群: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用2%利多卡因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浸润麻醉。于耳屏前方作一切口,暴露鼓膜,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一切口,将通气管插入鼓室,用颞肌筋膜覆盖。术后1周内勿沾水,保持耳部干燥。
注意事项:术后应避免感冒,防止分泌物进入耳内。
4.咽鼓管吹张:
适用人群:适用于咽鼓管功能不良者。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张口。治疗者用手捏住患者两侧鼻孔,用力向患者耳内吹气,使外耳道压力增加,从而使咽鼓管开放,促进中耳积液排出。
注意事项:吹张时压力不宜过大,以免损伤鼓膜。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感冒,避免用力擤鼻,避免耳内进水。同时,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此外,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特别注意。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且咽鼓管肌肉收缩力弱,故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较成人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因此,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