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及皮肤、眼部、口腔黏膜、关节等肠外表现,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梗阻、肠穿孔等,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
溃疡性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是溃疡性肠炎的主要症状,多为黏液脓血便,轻者每天排便2-4次,严重者可达10余次。此外,还可能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肠外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眼部、口腔黏膜、关节等肠外表现。
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肠炎患者,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鸦片酊等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
直肠结肠癌变:溃疡性肠炎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
其他并发症:还可能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
诊断: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肠炎的重要方法,可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肠道病变情况,但对黏膜损害不如结肠镜检查清晰。
其他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节、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
预后:
溃疡性肠炎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
轻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重型患者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溃疡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患者应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