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生儿需接种的疫苗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一类由政府免费提供,第二类需公民自费自愿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具体接种时间。
我国新生儿需要接种的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第二类疫苗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以下是新生儿疫苗接种的时间:
1.卡介苗: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如果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或者伴有明显先天畸形的新生儿,可以推迟到宝宝满月后再接种。
2.乙肝疫苗: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
3.脊灰疫苗:共接种4剂次,分别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共接种4剂次,分别为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
5.白破疫苗:18周岁时接种1剂次。
6.麻腮风疫苗: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
7.乙脑减毒活疫苗: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接种1剂次。
8.A群流脑多糖疫苗:6-1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9.A+C群流脑多糖疫苗:3周岁接种1剂次,6周岁接种1剂次。
10.甲肝减毒活疫苗:18月龄接种1剂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疫苗接种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接种时间可能会因地区、医院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家长在带新生儿接种疫苗时,应携带相关证件,如出生证明、户口本等,并如实告知医生宝宝的健康状况。接种后,家长应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同时,要注意保持宝宝接种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此外,疫苗接种虽然可以预防疾病,但并不能100%保证宝宝不会感染疾病。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带宝宝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如果宝宝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宝宝的疫苗接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