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一般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后可能会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乙型肝炎,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都可能会对导致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可能存在于患者唾液、汗液、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危险性行为时,患者也可能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的方式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是婴儿通过胎盘感染引起的,围生期传播主要是因为婴儿皮肤破损后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造成的,分娩后传播的原因可能是婴儿吸吮母乳,剖宫产术并不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为有效的方法,主要接种对象是新生儿,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医务工作者、同性恋等高危人群以及从事幼托教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工作的人群都应该积极接种乙肝疫苗,同时还需要定期复查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