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后脚踝肿通常不能下地走路,原因包括骨折未愈合、疼痛肿胀和固定不牢固,需休息并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跟骨骨折后脚踝肿通常不能下地走路,具体原因如下:
1.骨折未愈合:跟骨骨折后,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愈合。在骨折未完全愈合之前,下地走路可能会影响骨折的复位和愈合,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2.疼痛和肿胀:脚踝肿通常是由于骨折和周围组织损伤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下地走路会加重疼痛和肿胀,影响恢复。
3.固定不牢固:如果跟骨骨折后使用了石膏或其他固定装置,下地走路可能会导致固定装置松动或脱落,影响治疗效果。
在跟骨骨折后的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休息:在骨折未愈合之前,应尽量避免下地走路,休息是恢复的关键。
2.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3.物理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电疗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4.康复训练:在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总之,跟骨骨折后脚踝肿通常不能下地走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