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主要为细菌和真菌,感染途径有宫内、产时和产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预防关键是做好产前和产后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下是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病原菌: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有细菌和真菌。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2.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宫内感染: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感染,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产时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会接触到母体产道中的细菌而感染。
产后感染:新生儿出生后,通过接触感染源或医护人员的手等途径感染细菌。
3.症状: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体温不稳定、呼吸急促、黄疸、少吃、少哭、少动等。
4.诊断:医生会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患有败血症。常用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等。
5.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需要及时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的时间和剂量应根据病情而定。
6.预防: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关键是做好产前和产后的护理。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护理,避免感染。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和感染防控,以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