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出血量等异常,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功能失常,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月经周期、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其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大于35天小于3个月),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前或后,均超过7天以上,并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4.月经过多: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一般周期基本正常者。
5.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6.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才净者。
7.崩漏:非周期性的阴道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血量不等,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者。
8.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
9.痛经: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10.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周期性阴道出血,出血量少,常不湿透内裤,时有时无,持续1~3天。
11.经行乳房胀痛:在月经前或行经期出现乳房胀痛,甚至不能触衣,或伴胸胁、少腹胀痛,或心烦易怒,或经行泄泻,或月经量少不畅。
12.经行头痛:每逢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期间,出现以头痛为主的病证。
13.经行身痛: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身体疼痛或痛及肢体。
14.经行泄泻: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经净自止者。
15.经行口糜:每至经行前后,口中糜烂,疼痛,或伴有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小腹胀痛,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16.经行风疹块:每逢经行风疹块,发疹瘙痒,入夜尤甚,经净渐退,或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者。
17.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出现吐血、衄血,经净自止,其色鲜红,量或多或少。
18.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
19.逆经:经行期间,出现鼻中出血,或吐血、衄血,而月经周期、经量无明显异常者。
20.经行发热: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发热,体温在37.5℃左右,经净后热退者。
21.经行身肿:经行期间,出现肢体肿胀,经净后渐消者。
22.经行情志异常: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情绪异常,如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等。
23.经行腰痛:经行期间,出现腰部疼痛,或痛连腰骶。
24.经行眩晕: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或心胸满闷,甚则晕倒等症状。
25.经行吐血: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吐血、衄血,量多色黯红,或夹有瘀块。
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调整内分泌、治疗器质性病变等。
3.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药物,如调经活血片、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等。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有很多,如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
5.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月经不调,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月经不调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因此,如果出现月经不调,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