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消渴的穴位有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然谷等,可单独或配伍使用,还可结合艾灸、拔罐、按摩等方法,需长期坚持并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理。
1.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此穴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
2.脾俞穴
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此穴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
3.胃俞穴
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此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腹痛、呕吐、泄泻等脾胃疾病。
4.肾俞穴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此穴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肾虚疾病。
5.太溪穴
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此穴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肾虚疾病。
6.三阴交穴
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属足太阴脾经。此穴有健脾益气、养血滋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失眠、遗精、阳痿等脾肾两虚疾病。
7.然谷穴
位于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属足少阴肾经。此穴有清热利湿、健脾益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渴、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以上穴位可单独使用,也可配伍使用,还可结合艾灸、拔罐、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同时还需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理。在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