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是女性生殖健康中的一个重要生理过程,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即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
1.月经期
月经期通常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阶段,由于黄体退化萎缩,雌、孕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子宫内膜萎缩,腺体分泌减少,螺旋小动脉出现舒缩。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会在24小时内发生阵发性痉挛,引起远端的血管壁和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剥离、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会随经血排出体外,阴道出血量一般在30~50mL,月经持续2~8天。
2.卵泡期
卵泡期一般为月经结束后第一天开始,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子宫内膜开始增厚,腺体增多,基质疏松,小动脉呈螺旋形卷曲,卵泡开始发育并逐渐成熟。
3.排卵期
排卵期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持续1~2天。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出卵子,称为排卵。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出现短暂下降,为受精做准备。
4.黄体期
黄体期为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卵巢排卵后,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导致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腺体生长、弯曲并分泌;间质组织疏松,水肿,血管呈螺旋形弯曲。此阶段子宫内膜变得肥沃,有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如果没有受精,黄体将逐渐退化,导致雌孕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发下一次月经。
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变化和激素调节机制,这些变化为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生殖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来月经阶段,女性应特别注意私处的清洁卫生,使用合格的卫生用品,并定时更换,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