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脱臼和扭伤的区别在于损伤程度与机制、症状表现、治疗方式等。
1.损伤程度与机制
脚踝脱臼是指脚踝关节中的距骨从踝穴中完全或部分脱离出来,这种损伤通常比较严重。它可能由剧烈运动、姿势不当或脚踝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造成,导致关节囊、软组织等周围结构受到严重损伤,出血较多,疼痛剧烈。扭伤则是指关节活动过度,超过正常范围,使周围的筋膜、肌肉、肌腱等受强力牵拉,发生损伤或撕裂。扭伤常发生在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穿高跟鞋、下楼梯等情况下,损伤程度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局部韧带组织的拉伤。
2.症状表现
脚踝脱臼患者会感到关节部位剧烈疼痛、肿胀,脚踝高起,甚至出血。由于关节结构发生改变,关节活动功能完全丧失,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关节畸形。扭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按压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出现骨折,一般表现为局部红肿、淤青。扭伤后,虽然会有疼痛感,但踝关节仍能保持一定的活动功能。
3.治疗方式
脚踝脱臼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以及必要的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相对复杂,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完全恢复。扭伤治疗方式相对简单,主要通过休息、制动、冰敷、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疼痛。扭伤后5-7天水肿期度过后,疼痛症状会明显减轻,3-4周内基本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功能。
为了预防这两种损伤的发生,建议在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装备;在行走或运动时注意路面情况避免摔倒;对于容易受伤的人群如运动员或老年人等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维护关节健康。